2、发展概况和政策策略
我国绿色审计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制定规范性法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增强审计队伍的绿色环保意识、与社会各部门加强合作等方面,发挥绿色审计的真正作用。
绿色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开展对绿色审计的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绿色审计的理论基础。
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学、会计学、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绿色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
在法律法规方面,1998年,国家审计署开始开展绿色审计工作,我国《宪法》和《审计法》对审计机关职能作了相应的规定,绿色审计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已开展了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审计评价,并注意开展了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等绿色审计实务工作。
2009 年9 月4 日,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资源绿色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以期指导实践,推动绿色审计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绿色审计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5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多地开展了绿色审计的试点工作。
2015年,在南省娄底市实施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6年,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40个地区开展了审计试点。2017年上半年,山西等9省(市)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试点。
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实施审计试点项目827个,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1210人,从制度上逐步迫使各地不得不切实将绿水青山成为地方发展的“红线”。
2017年12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北京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首次被纳入考核指标。
福建省厦门市自2013年就开始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如今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绩效的权重由4%提高到25%,在全市范围内真正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政绩观。(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绿色审计全面铺开,审计问责倒逼地方护绿水青山。)
从2018年起,绿色审计制度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总的来讲,我国绿色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缓慢,这不利于发挥绿色审计在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上的巨大作用。








